設計強度C35,實際強度僅C12.8,59個項目卷入調查,2個項目混凝土結構強度不達標被拆除重建,爆發于10月底的長沙混凝土重大質量事故引發上下游行業及相關部門廣泛關注。
經專家組對新城國際花都五期三標C10棟問題混凝土初步調查發現,湖南拓宇混凝土有限公司在混凝土生產過程中未嚴格按國家標準規范要求進行質量控制;施工單位違反規范強制性條文,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有隨意加水現象。
隨后,長沙市望城區公安機關對涉事企業立案調查,并對其法定代表人代某某采取了強制措施,已對該企業生產線全面關停。有關部門啟動對行業監管單位的問責調查。長沙市住建局進一步對涉事問題項目責任主體依法調查處理,并督促整改處理到位。
建筑質量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除了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外,在當前房價高漲的背景下,普通家庭可能耗盡一輩子奮斗得來的房子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將是何等殘酷的一件事情,可能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長沙問題混凝土事件中,商混供應方湖南拓宇混凝土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距今已經擁有近十年的歷史,不可能不知道混凝土一旦出現問題會導致怎樣的“災難性”后果,但是長沙問題混凝土事件還是發生了。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長沙問題混凝土事件”背后反應的問題值得業內深思。
混凝土企業可能有點“冤”
為什么說涉事混凝土企業有點“冤”呢,從上述通告里面可以知道,同一時期共有59個項目使用了該供應商的混凝土,至今只有2個項目混凝土結構強度不達標,5個項目混凝土結構強度尚在檢測中,其余52個混凝土結構強度滿足設計要求。就項目數而言,合格率已接近90%。另外就出事項目C35混凝土而言,只是抽檢部分構件中最低實體強度是17.6MPa,大部分構件實體強度大于20MPa,也有部分構件實體強度接近30MPa,絕不是整體強度都只有17.6MPa。90%的項目合格率、實體強度離散如此之大,恰恰充分說明,導致這2個項目混凝土部分結構強度如此低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混凝土供應商的問題。長沙住建局第二次通報稱,專家組初步調查發現施工單位違反規范強制性條文,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有隨意加水現象。那么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加水可能會造成怎樣的危害?
1、加水改變混凝土原有配合比:商品混凝土配合比都是經過試配確定好的,已經考慮施工現場影響因素,現場加水后改變原來的配合比,導致水灰比變大,混凝土強度降低;2、加水后造成混凝土形成薄弱點/面:商品混凝土現場加水后攪拌不均勻,產生浮漿,導致混凝土形成薄弱層,強度不均勻,最終影響混凝土的整體強度;3、加水后導致混凝土密實度降低,造成混凝土自防水能力下降,尤其是混凝土澆筑后初凝前加水的情況。
由此來看,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隨意加水很可能與本次質量事故脫不了關系,本次涉事混凝土企業確實有點“冤”,或者說在國內類似事件中的混凝土業都有點“冤”。建筑質量出了問題,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混凝土有問題,于是混凝土企業首先被關注,然后由于混凝土企業自身也確實存在過失,進而難逃追責。
混凝土企業其實也不“冤”
上述公告中指出的兩個問題中還有,湖南拓宇混凝土有限公司在混凝土生產過程中未嚴格按國家標準規范要求進行質量控制。另外,根據央視財經頻道的報導,早在今年5月份,當地監管部門就發現拓宇混凝土有限公司5、6號生產線的混凝土質量存在問題。這說明,該混凝土企業在質量管控方面確實存在問題。
根據專家組調查,設計強度為C35的混凝土檢測后僅有C12、C15,原因有兩個:混凝土生產時質量控制不足,施工單位隨意加水。
湖南長沙望城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站辦公室主任譚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0月18號,深圳華美的檢測報告顯示,初步判定原因就是因為它云母含量超高,然后導致的混凝土強度不達標。“云母含量超高”,云母出現在沙子里,這也就意味著是混凝土生產所用的砂石出了問題。
如果坐實了沙子有問題,那么混凝土企業恐怕確實也逃脫不了責任。一年多來,隨著環保行動的推進,一大批重污染企業被關停,砂石及水泥等原材料供應的緊張,價格暴漲。部分混凝土企業為了降低控制生產成本,采購劣質砂石配置混凝土,給混凝土質量埋下隱患。
在混凝土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質量控制手段眾多,砂石質量欠佳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使混凝土在出廠時達到設計強度,但是這樣的混凝土在實際施工過程中一旦出現加水或者其它施工、養護環節的問題,則更容易帶來質量問題。
原材料正在成為混凝土企業“心頭病”
近年來,混凝土行業正在為原材料發愁。水泥價格上漲其實還能應對,畢竟水泥是標準化產品,只要商混站采購正規水泥企業生產的水泥,問題不會太大,且平均到每方混凝土,水泥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并不算太高,只要質量不存在問題,可以適當向下游傳導。
但是,砂石骨料就顯得相對復雜。首先,砂石骨料在混凝土成本構成中占據更大比重;其次,用量大,缺少穩定的供應商,采購渠道相對狹窄,質量穩定性差;最后,鑒于高漲的價格,供應商以次充好的情況也并不少見,混凝土企業迫于生產壓力,只能接收,寄希望于配比調整使混凝土強度達標。
如此來看,原材料供應也是長沙問題混凝土事件中不得不關注的問題。
施工質量管理形同虛設
據報道,湖南湖大土木建筑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對新城國際花都的11棟樓都進行了檢測,,經過專家認證,需要將12層以上全部拆除,目前該樓盤已建至27層。一般來說,商品房施工差不多7天一層,而事發項目中的問題樓層從12到27總共多達15層,也就是說在幾乎105天的施工時間里,混凝土強度的問題都沒有被發現,這是何等的不可思議。
我們來看看商砼質量管理的幾個重要環節:1、 每個季度,當地的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會對攪拌站進行質量監督檢查并對原材料進行隨機抽查。也就是說,如果發現問題,三個月內就會被查出;2、攪拌站自身的質量控制。包括原材料的出廠質量證明文件核查,進場復試檢測,配合比設計和試配,開盤鑒定,每批混凝土拌合物的試塊制作。每批混凝土的使用單位會在30天后收到合格證文件及相關報告。也就是說,如果這個環節發現問題,1個月內就會被查出;3、在澆筑使用之前,由施工方技術、質量人員和監理方共同見證取樣,按照國家標準進行抽檢,抽檢樣品送第三方試驗室,抽檢結果在7天、28天分批由第三方試驗室出強度性能報告。這個環節發現的問題,最短7天內就會被查出。
可正如之前所說,問題樓層的建設周期至少長達105天,經過了三個環節,在如此長的一段時間內,工地上用的混凝土都未被查出問題,直到當地住建局現場檢查才得以發現。質監部門、攪拌站、施工方、監理方共同組成的質量管理體系在這件事中幾乎完全失效,令人警醒。
問題混凝土有哪些“問題”?
當前,事件調查最終結果尚未出爐,各方責任也并未完全明確,不過現有的材料來看,混凝土施工過程中隨意加水是導致質量問題重要原因,同時混凝土本身也存在云母含量過高的問題,工程質量管理體系存在巨大的漏洞,至于砂石質量差是混凝土企業追求低成本故意為之還是迫不得已,現在還不能下定論。
即便如此,從長沙問題混凝土事件反應出來的問題卻值得建筑及相關行業深思。影響混凝土質量的因素眾多,任何一個環節的錯漏都可能導致質量問題,而偏偏本次事件又暴露出了不止一個環節的問題。
最后,我們不禁要問,這些問題又有哪一個是特例呢?長沙因為波及面廣,事態嚴重被發現了,但是全國范圍內類似的問題都被發現了嗎?恐怕沒有一個人能夠給出肯定的答案,建筑質量監管任重而道遠!